草潭镇的概况

作者:草潭镇人民政府 | 来源:草潭镇人民政府 | 时间:2019-04-23 点击数:- 分享到:

         

    地名来源草潭因地处沿海,海产品丰富,渔民沿海岸线聚集而居,清初渐成村落,辖区内有草潭村,相传因该村村旁有一清水潭,潭边青草生长茂盛,潭水清澈见底而得名。当时,随着人流的聚集,海边形成一个渔业小商埠,俗称草潭埠。“草潭”这一名字来源于“草潭村”、“草潭埠”    

地理条件 草潭镇位于雷州半岛及湛江市的西北部,距湛江市区88公里,距县政府驻地遂城镇69公里,陆路有县道683线直达镇区,海上航线距广西北海市50海里,距防城港市100海里,距越南海防港及下龙湾约180海里。东接杨柑镇,南接港门镇,南、北两面是北部湾海域,行政区域面积108.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5万亩,林地面积4510亩,其中生态林面积为4063亩,盛产番薯、甘蔗、香蕉等农作物。整体地势平缓,沙质土地,草潭片为浅海沉积物发育成的黄赤土,土层较厚,表土偏沙,冲刷严重,肥力低;下六片土壤多为沙质,土层薄,易板结,南洪、旧庙等地储有少量钛矿。  

气候及水文 受海洋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暑季长,寒季短,温差不大。气温年平均23.2℃,7月最高,月平均为28.9℃,最高曾达38.1℃;1月最低,月平均为15.5℃,最低曾达2.8℃。气温宜人,草木常青,终年无霜雪。境内有天德河、埠头仔河,东港村委与杨柑镇交界处有红坎河。  

政区沿革 草潭镇由原下六镇和草潭镇合并而成。原下六镇民国35年(1946年)属下六乡,1951年属遂溪县第七区,1952年置第十二区,1957年为下六乡,1958年先后属红星和下六公社,1963年并入草潭公社,1978年析置下六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6年撤区设镇。原草潭镇民国35年(1946年)属沙脚乡,1951年属遂溪县第七区,1952年属第十二区,1957年为草潭乡,1958年先后属红星和下六公社,1959年设草潭公社,1963年下六公社并入,1978年析出,1983年撤社设区,1986年撤区设镇。2003年9月,草潭镇与下六镇合并为草潭镇,镇驻地在原草潭镇镇址。全镇下辖31个村委会及2个社区居委会共计144条自然村。  

旅游资源及特产  罗屋村300多年历史的焉桐树2棵。辖区内有抗战、解放时期位于泉水南头村的泉水农会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东港的宋元古窑群遗址。草潭最有名的特产有草潭花蟹、下六沙虫和下六番薯。草潭花蟹以味道鲜美、肉质嫩滑;下六沙虫肉质脆嫩,味道鲜美;下六番薯是“遂溪三宝”之一,荣获国家地理产品标志称号,以“香、甜、粉、嫩、爽、滑”深得游客喜欢。“清蒸沙虫”和“清蒸小象拔蚌”更是获得了遂溪县首届“十大名菜”称号,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海洋经济状况 草潭镇是北部湾粤西沿海最为繁荣的渔业镇之一。草潭的海岸线长23.5公里,滩涂面积12万余亩。全镇现有人口7.6万人,其中渔业人口31080人,渔业劳力6228人,渔船数量870多艘,当地人民有打渔的传统。由于草潭镇濒临我国四大渔场之一的北部湾渔场,因此名贵海产品丰富,盛产对虾、带子螺、花蟹、鱿鱼、墨鱼、马鲛鱼、江珧柱、扇贝、圣旨螺、花蛤螺、象拔蚌、沙虫、白螺、文蛤等,其中的“下六沙虫”“草潭小象拔蚌”更是以无污染、肉质肥美,具有延缓衰老、抗疲劳、增免疫等功效而久负盛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渔港设施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草潭便成为渔船聚集地,渔货交易也日渐兴旺起来,并逐渐发展为北部湾畔著名的群众渔港。该渔港位于北部湾西海岸中部水域宽阔,配备有基本的渔业基础设施港界水域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其中小船避风塘面积8.5万平方米,是遂溪县目前水位最深、港区面积最大、交易量最大的渔港码头。高峰年份渔货交易量达10万吨,并可容纳800多艘渔船的避风需求。2015年12月草潭渔港获批为广东省现代渔港建设项目(省二级渔港)目前在加紧施工建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