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无障碍阅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五个维度”实践

  • |
  • |
作者: | 来源:学习强国 | 时间:2020-07-03 11:40:16 点击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十三个制度优势”、明确了“十三个重点任务”,其核心特征就是彰显了“人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民”认知与实践不断深化,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得到了新的深刻阐释。

     “人民性”是贯穿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方面面的一根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五个维度”的科学实践,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

       一是经济建设维度: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第一责任。当前,我国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亿万人民摆脱贫困,人民群众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靠的就是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高端化和个性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多样化,包括就业、住房、交通、看病、上学、环境、心理等问题,需要国家经济发展得更好、有更充裕的财力,来满足人民多元化、差异化的公共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财政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183352亿元,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国家有了雄厚的财力,实施了各项“惠民、利民、便民”制度,解决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诸如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生存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二是政治建设维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所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

       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拓宽民主渠道,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权利和利益;二是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前,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区别。

       三是文化建设维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人民性”是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文化建设领域存在区域城乡布局不均衡、文化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当前,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产品的道德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牢固树立“文化为民”的工作引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化、均等化和标准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是社会建设维度:实现有幸福感又有尊严的社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当前,要坚持“社会建设为人民”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健康、收入分配、减贫脱贫、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倡导社会公平正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创新矛盾化解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平安幸福与民生改善共进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维度:实现“有未来”的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为建设美丽中国筑牢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当前,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经济,过度消耗资源、无序开发、肆意透支,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降低,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环境创伤一时难以弥补。党应及时顺应民心、顺乎民意,通过法律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科学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法律法规,实现“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也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党校)


【打印正文】
Baidu
map